视力保护色: | |||
强科创平台,加速创新“生长” |
|||
|
|||
走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浓度”扑面而来。从稀土催化研究院的纳米级材料合成车间,到中船海装18MW海上风电试验平台;从兆源机电的高速铁路导线检测实验室,到亦度生物的省级人用疫苗研发重点实验室……星罗棋布的科技企业、实验室和孵化器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创新平台在开发区集聚,串联起产业链、创新链的“神经脉络”。 近年来,开发区聚焦全区发展战略和创新链布局需求,不断构建点面结合、布局合理、定位清晰、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体系,聚力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当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智慧磁场”正加速释放能量,驱动传统产业破茧成蝶,新兴产业拔节生长。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先行先发。开发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一产业一平台一院士多团队”,结合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需求,推进布局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行业领先研究机构,先后培育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瓷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行业领先研究机构,引进稀土催化研究院、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院、道合医药研究院等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其中,稀土催化研究院突破系列国六阶段稀土汽车后处理领先关键核心技术,将国家级重大项目成果(稀土改性氧化铝、车用脱硝分子筛)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产业化;中船海装依托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了山东试验中心,成功启用了18MW海上风电机电传动系统研发试验平台,打造全省重要的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创新和制造基地。 企业中控室内,蓝光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如繁星闪烁; 实验室中,科研人员专注的眼神映照着试管中的希望; 流水线上,一排排研发新产品正有序组装; ……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开发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相关企业开展创新能力调研,建立创新平台梯度培育库,不断推动创新平台扩容提质。去年以来,共有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创新平台、8家企业入选省级创新平台。其中兆源机电等2家企业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科研究院等2家企业获批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合盛铜业等5家企业获批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眼下,春潮涌动的开发区,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正向企业聚集,在创新平台的“阳光雨露”滋养下,区内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不断涌现,有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企业创新成果丰硕 企业依托各自的创新平台,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亦度生物依托山东省人用疫苗研发重点实验室,联合省药科院实施“五价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研究”项目,实现五价轮状疫苗国产化并填补了国内空白;稀土催化研究院在车用脱硝分子筛可控制各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建成投产“分子筛产业化项目”,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兆源机电突破高速铁路用高性能熔覆导线关键制备技术,填补了该领域国内外行业空白……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 中金岭南公司依托东营市未来铜冶炼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破解世界铜行业三段炼铜工艺的瓶颈,实现了炼铜技术由“三段”变“两段”的革命性创新,同时,实施的年产40万吨阳极铜项目入选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新兴产业加快培育 济大—昆宇电源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院正是开发区不断促进科技成果高效精准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一个缩影,现已获批建设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国内钠电储能领域研发第一梯队。一个个科研团队不断攻关从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到储能系统的智能温控技术,从光伏发电的钙钛矿材料突破,到氢能储运的碳纤维储罐研发……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要素,平台载体承担着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市级以上科研平台350家,其中省级79家、国家级10家,数量均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基本形成了“国家级平台为引领、省级平台为骨干、市级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平台发展格局。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
|||